前些年看《天河》《飞天》这些主旋律电影,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憋闷感。人物对白太过直接,形象又过于完美,就像生拉硬拽的命题作文,总觉得假。是我一个人的感受吗?其实我并不反对电影中的价值观,主动选择去看就是证明,可一个好的题材为何总拍得这么生硬。正常人不是那样讲话呀。这件事往根源上说其实不复杂,“主旋律”这个概念本身就已经给“主旋律”定了调。在现实社会中,任何一个客观存在组织实体都必然需要展示其独立性,否则就没有存在的意义。而在哲学层面上,“命名”是给自然和社会立法的最好方式。“主旋律”这个概念在诞生之时,其所对应的概念就是“非主旋律”,而围绕着主旋律这个概念和其运作实体,又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关于“主旋律”的解释。假如你曾经有过当乙方的经历,肯定无数次骂过甲方——很多时候,按照你的经验和市场反馈来说,明明这么做才是有效的,但甲方偏偏那么做。比如你觉得在一个视频里植入广告,介绍产品体验是最好的,但甲方偏让你花1分钟的时间吧这个产品的参数和获得的奖项读一遍。你跟甲方解释说,这样会让传播效果大打折扣,但甲方说我就要这么干。最后,你没办法也只能这么干。那么说,甲方一定是没脑子么?其实未必。因为你们双方是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待事物,你认为不介绍参数和奖项更好,是站在传播效果的角度考虑,但是对于甲方来说,让更多消费者了解这个产品的参数可能是公司给他们制定的KPI的一部分——即便他们明知道这样做可能会影响传播效果(很多甲方工作人员其实也都是从乙方转过去的),但对他们来说,公司的KPI事关他们的工资和奖金,你的传播数据反而没那么重要。主旋律电影的问题在哪儿呢?简单一点说,就是主旋律电影的甲方变了。今天,主旋律电影的甲方主要是各地的党委宣传部门,如题主提到的《天河》是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、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、八一电影制片厂、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联合投资的。我当年上大学的时候,也跟着老师看过一些地方宣传部门投拍的电影的本子,也基本都是一言难尽。站在“甲方”的立场来说,投拍这类主旋律电影有两个天然限制:第一,主旋律影视剧是非盈利性的,也就是说宣传部门投拍这类影视剧是不能挣钱的,那么它就不必像普通的商业影视剧一样那么研究观众的审美取向;第二,宣传部门有自己的KPI,相比于让观众看的多么舒服,这类KPI对他们的工作影响会更大。举个例子,比如之前我们在看某地宣传部投拍的一个片子的剧本的时候,当地宣传部门的负责人就要求当地的某些风景名胜必须露出。尽管从剧情的角度来说,以此为背景推进故事没有任何意义,甚至可能起到反效果,但是对于宣传部门来说,这是最直接的证明自己“干活了”的证据。同样的,对于一些故事中展现出来的“主旋律”,理论上说最好的传播效果是润物细无声,但这种传播也有可能造成歧义。比如,在某个场景中,丈夫要去执行某些特别危险的任务,妻子不舍,在临出门前,两人紧紧拥抱,丈夫的眼泪从眼角流了下来。这就是一个比较动人的场景。但放到主旋律电影里,可能上面领导就会挑刺——你这也没看出来丈夫的奉献精神啊?于是,七改八改之后,剧情可能就变成了丈夫说“我也想多陪你几天,当国家需要我”,妻子说“我知道,没有大家,哪里来的小家。你就在外面安心执行任务吧,我会在家里好好照顾爸妈”。在你看来,电影的“说教气”浓了,但是在甲方这儿,则是该有的点都有了。其实,对于“主旋律”的理解,过去这些年的确有很多被误解为“主旋律”的电影。从狭义上说,主旋律电影“说教气”的重灾区是那些地方、部队宣传部门投拍的作品,而类似于《战狼》、《长津湖》、《志愿军》之类的电影,本质上依然是商业电影。这一点,可以从他们的投资方看出来,如《战狼》的投资方是登峰国际及一些影视公司,《长津湖》的投资方是博纳和八一厂,《志愿军》的投资方是中影、八一厂、博纳等。这些电影只能说碰了一点主旋律的题材,但并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主旋律电影。题主在问题里所说的“人物对白太过直接,形象又过于完美,就像生拉硬拽的命题作文”,这个感觉也基本是对的,因为绝大多数的“主旋律电影”的确都是先预设了要宣传某个点,然后才将其铺陈为一个故事,这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命题作文吧。不过,关于主旋律的说教问题,我们也要从另一个方面理解。在大多数人对文艺作品的理解中,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是具有被多重解读的价值的,但这种“多重解读”对于主旋律来说就是个大忌,因为“主旋律”作品在创作之初,就是为了传播某个单一的价值而解读的,如果完全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问题反而就大了。如《让子弹飞》,从其上映之初到现在,围绕其有无数种解读。《让子弹飞》丰富的细节和意蕴,使作品非常饱满。但假如《让子弹飞》是某地的省委宣传部门投拍的,你认为这种丰富的解读空间一定是甲方所期待的吗?而有些人拿那些老电影的“主旋律”来理解今天的“主旋律”实际上是忽视了影视创作体制的变化。在90年代以前,中国的电影创作基本是各个电影制片厂投资的,而制片厂在制作电影的时候,也是要考虑影片的观赏性和艺术性的。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,随着体制改革,电影制片厂也都开始要挣钱,他们不可能不考虑观众爱看什么。如果要对“主旋律”电影和那些带一点主旋律题材的作品做对比的话,你完全可以把“主旋律”电影的本质理解为宣传部门出品的带剧情的广告长片,也就是说它本质上是“广告”,而那些带一点主旋律题材的电影则是有部分宣传功能的电影,它本质上也还是“电影”。那你说,你看一个广告的时候,觉得广告有“说教气”,正常么?这太正常不过了。当然,现实中并非没有好的广告,但毕竟太少。而且,在广告圈混的人也应该知道,很多好的创意广告价值只在于比赛中拿奖,它们并不能带来销售转化。你觉得俗不可耐的“今年过节不收礼,收礼只收脑白金”,反而效果更好。 2023年,世界会发生什么?观察者网编辑部设置“2023年15大预测”,每一项预测下都选取了我们专栏作者的观点作为参考,并邀请读者朋友们参与投票。到今年年末,我们会再来盘点......